1952年10月14日,联合国军以空前的火力猛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防守的537.7高地和597.9高地,接着,约2000名美军士兵从两个营向志愿军阵地发起进攻配资之家网,正式拉开了上甘岭战役的序幕。
与此同时,在距离上甘岭不远的391高地南侧,也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,不过这次是志愿军进攻,美军防守。虽然这场战斗的规模和激烈程度比不上上甘岭战役,但美军仍然将其描述得近乎与上甘岭相等,试图通过夸大其词来掩盖他们的失败。这就是著名的“杰克逊高地战斗”。
提到“杰克逊高地”,大家可能会想到美军上尉杰克逊,他曾短暂控制过这块高地。实际上,这块高地与邱少云烈士的名字紧密相连。在“杰克逊高地”之前,它曾由南朝鲜军第51团控制。这个高地地势狭长,两座山峰像驼峰一样耸立,距离志愿军130团的发利峰阵地仅约2000米,严重威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和第38军的结合部。
美军十分重视这块高地,因为一旦失守,志愿军将能够暴露美军阵地9公里宽的正面,使其变得极为脆弱。因此,美军对于这片区域的防守极为严密。
展开剩余78%1952年10月12日,志愿军15军44师87团3营派出两个步兵连对391高地发起突袭。攻击部队提前在10月11日晚潜伏在391高地北坡的草丛中,整整一整天没有动静。然而,南朝鲜军的燃烧弹点燃了草丛,为了不暴露潜伏的队伍,邱少云烈士忍受着巨大的痛苦,直到在烈火中英勇牺牲。
10月12日晚,志愿军突然发动攻击,成功全歼南朝鲜军并击退了美军第7师一个连。虽然如此,10月23日,志愿军撤出了地势不利的391高地南峰,并转至北峰重新布防。美军却错误地认为是南朝鲜军第51团的英勇抵抗,击退了中国军队,为了避免南朝鲜军损失过重,美军决定由第65步兵团接管防务。
第65步兵团隶属于美军第3师,这支队伍常被称为“波多黎各团”,尽管大部分成员是白人。这时,美军与志愿军之间的阵地经常更替,争夺变得极为频繁。
杰克逊上尉指挥的第65步兵团G连一旦占领了杰克逊高地,就不想再离开,决心长时间驻守。然而,这块高地的防御工事并不完善,虽然有地堡、掩体和工事,但没有炮位。缺乏重型火力让美军在面对志愿军的炮火时只能被动挨打。
杰克逊上尉没有意识到,他所面临的敌人是志愿军44师,而这个师的战斗力绝对不逊色于上甘岭的45师,其师长向守志在军事上更是狠角色。
随着战斗的进行,志愿军的炮火便开始对美军阵地形成压制。志愿军首先使用76mm山炮开火,紧接着又是80mm和120mm的重型迫击炮。这些炮弹的威力巨大,让美军深感震惊,而美军G连则只有60mm的迫击炮,根本无法与志愿军的火力抗衡。
炮击从白天持续到黄昏,杰克逊高地被炸得满目疮痍,敌人弹坑遍布。夜幕降临后,志愿军开始利用黑夜接近高地。美军则在慌乱中开火,却什么也打不中,伤亡不断。
10月27日,志愿军的一枚76mm山炮击中了美军G连的弹药库,引发了大规模爆炸,炸毁了大量弹药。美军的战斗力几乎完全丧失,接下来的反击变得更为困难。
在10月28日,志愿军继续炮击,并且对高地发动南北夹击,最终导致G连几乎全军覆没。杰克逊上尉带领残余部队撤离高地,失守的消息让美军高层愤怒不已。
为了挽回面子,美军派遣第2营和第1营进行反击,然而,反击的效果却始终不如预期。士兵们在炮火下纷纷逃离,连C连的指挥官也未能保持军心。最终,美军决定由第15团接管任务,但随着战斗的进一步恶化,美军的防守空间越来越狭小。
到11月下旬,第15团只能在杰克逊高地保留两个防守工事,而在11月30日,44师的反攻彻底夺回了高地。
这场持续了3个月的激烈争夺让美韩联军付出了超过4000人的代价,而志愿军44师则利用灵活的战术,消耗了美军大量有生力量,以远低于对手的损失,取得了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